top of page

後現代繪畫的後秩序語言 谷敏昭「迴盪.繪畫」個展 【藝術輪迴】

「藝術家首要考慮是創作本身,次要才是生存意義。」— 谷敏昭

颱風暹芭襲港過後,一切回歸往昔,市內秩序復見,車水馬龍的氣象絲毫不覺陌生,惟在恆常的定局中,藝術家谷敏昭視每一次偶然的「失序」為社會以至文明的推演和革新,相關想法可見於他的個展「迴盪.繪畫」中,當中超過三十幀為近二十年首度公開之作品,盡顯他致力打破作畫框架的野心及創新求變的藝術家精神。 

是次展覽分為兩節,分別反映他在藝術追求上的不同面向,首節《迴盪》呈現他在西方繪畫藝術史中追本溯源後的反思和回應,不少作品都展示其在作畫技法上的篩選和探索,例如﹕剪紙和拓印,兩者都為作品添上民間色彩;另一節《語意構造》處處展示他近期對形而上繪畫素材及技法的偏好,以及探求繪畫世界中無限潛能的創作狀態。

谷敏昭19歲遠赴英國留學,於蘇格蘭基爾學院學藝四年,純藝術學院的系統訓練除了為他奠下紮實的素描和油畫基礎外,亦啟蒙他省思藝術家應有風骨和治學態度,尤其引導他反思繪畫作為傳統藝術媒界立足當代藝術世界中的位置及其獨特性,而反思過程中不能避免的是對僵化意識形態的反思。

 

生活中大小事物各有其份,不同的視覺符號背後指涉着不同的意義,然而谷敏昭認為我們認知的「日常」其實都是權力箝制詮釋多元性的副產物,就如生果的意義及文化意涵在殿堂、街上、動物園、畫布間都各有不同。谷敏昭期望在作品中透過藝術家自身表達與觀眾認知上的落差,重塑觀眾對日常事物的理解,並以跟觀眾對話的姿態,共同建構以搬移生活常態,刷新大眾視點為前題的語言符號,詰問意識形態的穩定性。昆蟲、樹、雙喜,這些常見於他作品中的元素,就是畫家將以上洞見具像化後留下的視覺憑證。

此外,他銳意革新視覺語言,以創作「視覺單詞」為旨趣之一,嘗試放下畫家在畫布前握筆的自主意識,不強求筆觸的控制,而是利用顏料任意流淌的特性,與水油物料碰撞的效果作畫,任由不經意的美以意外的形式代替創作上的「必然發生」出現眼前。作品立意逍遙,盡見他對形式的靈活取捨和創作慣性上的放任,實屬多年再思日常視覺經驗以至繪畫之於藝術浪潮的碩果。

​​

古今不知多少人均對繪畫判刑,「繪畫已死」更屬後現代主義下的宣言,谷敏昭卻在藝術思潮中逆流而上,形容自己作品儼如死後的輪迴,以「重返」、「回歸」為繪畫如輪迴般復現於當代藝術世界之勢下註腳。他深信當代繪畫應比過往任何一個時期更為自由,期望憑一己對作品實驗及原創性的追求,力証繪畫藝術在多場歷史浪潮及藝術運動過後仍保持歷劫不衰,不停蛻變的面貌和內在特性。

文明亦是一場颱風,一邊推演甚麼又一邊修復甚麼,其間的逝者可以是包含藝術形式在內的所有事物,諸如怎樣向死而生,怎一睹生的本質等形而上思考在歷史洪流中多不勝數,惟對谷敏昭而言,沒有甚麼東西在意義和價值上可與創作本身媲美,「藝術家首要考慮是創作本身,次要才是生存意義。除了宗教外,藝術是人類發掘形而上精神的最有效的媒體」。繪畫 —— 只要藝術家如谷敏昭般,相信只有「創作」為創作的所有,將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繪畫並不會死。

撰文:關卓懷

原文網址: 

https://theculturist.hk/2022/07/%E8%97%9D%E8%A1%93/%E5%BE%8C%E7%8F%BE%E4%BB%A3%E7%B9%AA%E7%95%AB%E7%9A%84%E5%BE%8C%E7%A7%A9%E5%BA%8F%E8%AA%9E%E8%A8%80-%E8%B0%B7%E6%95%8F%E6%98%AD%E3%80%8C%E8%BF%B4%E7%9B%AA%EF%BC%8E%E7%B9%AA%E7%95%AB%E3%80%8D%E5%80%8B/

CHRISTOPHER KU 

bottom of page